@KTzone » 校園 - 歷史草堂 » 史前文明中的核技術﹖[7p]


2008-7-5 05:21 dangery2k
[align=center]
[img]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4/hyts-8.jpg[/img]

[img]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4/hyts-9.jpg[/img]
[img]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4/hyts-10.jpg[/img]
[img]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4/hyts-11.jpg[/img][/align][color=Red]1945年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震憾了世界,第一次讓全人類認識到核子反應的威力。今天,對核技術的掌握和利用更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象徵之一。從教科書中,我們知道人類對核技術的正式認識和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也就是說人類應用核技術的歷史沒有超過100年。然而科學家們卻發現:在地球上,核技術的應用歷史可能已經遠遠超出了100年,甚至可以說超出了人類的想像。真是這樣嗎﹖讓我們把時間首先推回到3600年前。
事件一:摩亨佐達羅城為何在某一刻全部毀滅 [/color]

[align=center][img]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4/hyts-12.jpg[/img]
摩亨佐達羅城遺址

[img]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4/hyts-13.jpg[/img]
摩亨佐達羅城中巨大的浴室 [/align]
[b]被科學家列為世界上難解的三大自然之謎之一的「死丘事件」,大約發生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位於印度河中央島嶼的一座遠古城市的居民幾乎在同一時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隨之突然毀滅。直到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仁才第一次發現了這座古城的廢墟,因城中遍布骷髏,所以稱之為「死丘」。
古城為甚麼會突然滅絕?其真兇又是誰?一系列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至今仍未找到一個圓滿的解釋。摩亨佐達羅是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位於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境內,在當地方言中,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是「死亡之丘」。
從遺址發掘來看,摩亨佐達羅非常繁榮,佔地8平方公里,分為西面的上城和東面的下城。上城居住著宗教祭司和城市首領,四周有城牆和壕溝,城牆上築有許多瞭望樓。上城內建有高塔,帶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廳以及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大浴池。浴池面積達1063平方米,由燒磚砌成,地表和牆面均以石膏填縫,再蓋上瀝青,因而滴水不漏。浴場周圍並列著單獨的洗澡間,入口狹小,排水溝設計非常巧妙。和上城相比,下城設置比較簡陋,房檐低矮,布局也不規整,可能是市民、手工業者、商人以及其他勞動群眾的居住之地。此城具有相當明確的建設規划,總的來說,佈局科學、合理,而且已經具備現代城市的某些特徵。整座城市呈長方形,上下兩城的街區,均由縱橫街道隔成棋盤格狀,其中,也有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寬闊大道。居民住宅多為兩層樓房,臨街一面不開窗戶,以避免灰塵和噪音。幾乎每戶都有浴室、便所以及與之相連的地下排水系統。此外,住宅大多於中心地方設置庭院,四周設居室。給人的印象是,該城清潔美麗,居民生活安詳舒適。這座城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水平。在古城發掘中,人們發現了許多人體骨架,從其擺放姿勢來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災難是突然降臨的,幾乎在同一時刻,全城4、5萬人全部死於來歷不明的橫禍,一座繁華發達的城市頃刻之間變成廢墟。
在眾多的假說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假說就是核武器毀滅了摩亨佐達羅城。因為科學家在那裏發現了大量玻璃化的石頭樣本,而這些樣本是經過瞬間高溫融化之後形成的。一位科學家寫到:「我們之所以認為這是原子爆炸的結果,是因為在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階段,所唯一知道能讓其在瞬間發生熱波和衝擊波的爆炸物只有核武器」
讓我們把時間再推前1500年。  [/b]
[color=Red]事件二:恆河流域的核戰爭  [/color]
《摩訶波羅多》是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500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2000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裡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看,他們是在打核戰爭!
書中的第一次戰爭是這樣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穩坐在維馬納(類似飛機的飛行器)內降落在水中,發射了阿格尼亞(可能類似火箭武器),它噴著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滾滾,向上翻騰,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曳,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幹。」
第二次戰爭描寫更令人毛骨悚然,膽顫心驚:「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馬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宇宙的力量,其亮度猶如萬個太陽,煙火柱滾升入天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得無可辨認,毛髮和指甲脫落了,陶瓷器碎裂(註),盤旋的鳥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慘狀,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威力。在原子彈還沒有產生的年代,許多學者一直認為此書中的那些悲慘的描寫是「帶詩意的誇張」。可是到了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這些描寫就似原子彈爆炸目擊記一樣準確。

[align=center][img]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_images/2005-10-27-yindu.jpg[/img]
成於三千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
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
毯觀看戰爭的場面。[/align]
註:陶瓷器是可以抵受極高溫的器皿。
(精彩內容,下期待續)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